“杜老师上课认真仔细,对学生非常关心,当初选导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毕业于学校土木学院防灾减灾防护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董雨菲同学这样说。
走进杜永峰教授的办公室,不大的房间里放着很多的资料和实验设备,墙上贴满了他出国交流时的照片,不由得让人想起他收获的那么多荣誉;眼前的杜教授,不高的个子,热情的微笑,朴素的着装,谦和的态度,又仿佛让人忘记了他就是在工程结构抗震减震方面拥有诸多学术成果的省级教学名师。
执教20多年来,杜教授一直兢兢业业,坚持在本科教学工作的一线。他说,学院的学生多,代课量大,他每学期都会给本科生上两到三门课。
“杜教授非常敬业。一次中午我碰见他,吃着馒头在办公楼下散步,他说这样既吃了午饭,又锻炼了身体。吃完饭后他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经管学院的马亮老师这样说。虽然每天忙忙碌碌,杜教授还是会抽出时间去学生宿舍和同学们聊天。“这么做并不是要给他们教多少知识,主要是想和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一直都在身边。”
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很强,总有一种“学不够”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杜永峰教授会开小灶,以讲座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学习较差的同学,他总是会尽量抽出时间给他们补习,“两头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还会经常安排优秀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交流,给本科生以模范的示范带动力。他说,要给学生打气鼓励,让他们从榜样的身上不断的看到光明与希望!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双新基金)是杜教授主要负责的一个项目。基金主要面向留学生、研究生。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让一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得到提升,给他们信心,杜教授从各种大学生土木工程课外创新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同学中挑选双新基金的追踪激励对象。说到此,他颇为自豪的介绍,这些追踪激励对象会享受在本科阶段选方向、做课题,写小论文的“福利”。“今年有好几位同学的小论文都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了,并且成功推免为其他重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双新基金本着跨学科,跨课程的原则。推免学生回校之后,杜教授还会结合新学校导师的研究方向,给同学们定题目,指导他们写论文,“这不就是开学时候送给导师的见面礼嘛!学生也高兴,导师也高兴,咱们工大学生高素质的口碑就这样树立了!”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就是这样,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时刻把教育放在心上。
杜永峰教授说,本科生的学习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工大的学生不管是到用人单位还是去其他高校深造都很受欢迎,这和老一代工大教师在教学上的踏实认真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学中的好传统是不能丢的。希望这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能够总结过去,梳理教学中好的做法,为学校的未来打下好的基础。“说到底,教学就是个良心活,需要我们教师认认真真的去教书。”
杜永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我校土木专业,1989年我校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留校任教,后在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深造获博士学位。现担任外围买球网防震减灾研究所所长,兼任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机械部“青年科技专家”、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现任国务院学位学科评议委员会函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学术交流评审专家,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员、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甘肃省“教学名师”。(宣传部/供稿 李荣华/网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