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沿革
外围买球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水力机械专业,是我国在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1961年,该专业水轮机专门化(含部分泵专门化、液压传动专门化及流体力学教师)迁至富拉尔基哈工大分校(即重型机械学院,后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迁至秦皇岛更名为燕山大学),1965年,水力机械专业又全建制迁至外围买球网(原甘肃工业大学),归属机械工程二系。1970年底,学校从水力机械专业分建了液压传动专业。1991年,水力机械专业和液压传动专业从机械二系分出,分别成立了水力机械工程系和液压气动工程系。1996年,水力机械工程系和液压气动工程系共同组建成立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2002年10月,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组建成立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2009年5月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水力机械专业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流体机械学科组长或成员单位,是唯一作为一般院校主持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现已发展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个一级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个二级博士点(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化工过程机械)、8个二级硕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5个一级学科门类(能源动力、机械、水利工程、仪器仪表、力学)。2007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1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08年、2009年和2012年,流体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和液压元件等3门课程依次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学院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和液压传动与控制科学是甘肃省重点学科。截止2015年,学院已培养毕业生1.2万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专业初创 (1955-1965)
1955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高教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筹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当时没有任何的师资条件,仅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中抽调王焕德、叶文柄、曹鹍,从机床刀具专业毕业生中抽调王膺福、陈秉二和从机械系学生中抽调白铁英、查森共七人在机械系领导下负责水机专业建设的前期工作。1955年底,请进了苏联专家进行前期的指导,水力机械专业正式建立,聘请苏联专家O.B.巴依巴科夫副教授担任《水轮机》、《水泵》的教学工作,并从原来的机械制造系分出部分学生学习水机专业,学制为五年。1957年,聘请苏联专家д.A.布达耶夫副教授讲授《水轮机调节》课程,并聘请液压传动专家B.H.普罗科菲耶夫教授讲授《容积式液压传动》和《动力式液力传动》两门课程。至此,水力机械专业的师资力量基本配齐。当时,水力机械专业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设有水力机械教研室,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时培养。专业基本上是按行业、产品设置,专业内划分为水轮机专门化、泵专门化及液压传动专门化。
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院校调整,实行军民口分开,根据上级决定,水力机械专业水轮机专门化老师及58级、59级、60级学生迁至富拉尔基哈工大分校(即重型机械学院,后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迁至秦皇岛更名为燕山大学)成立水力机械专业,随同学生调入东重的师资安排是以水轮机专门化为主,泵专门化、液压传动专门化和流体力学等配套组成,1961年水力机械专业在东重招生,为机械部重点专业。为了支援西北三线建设,1965年8月水力机械专业又整建制迁至原甘肃工业大学,归属机械工程二系。
第二节 曲折创业(1965-1977)
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对国民经济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决策,以及当时中央关于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央一机部决定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水力石油机械系(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三个专业教职工(共104名,其中水力机械专业教师31名)、设备(335套台)、图书资料(4300多册)于1965年8月整建制搬迁到甘肃工业大学,水机、化机、矿机三专业组成甘肃工业大学机械二系。水机专业开始了甘肃的创业之路,立足甘肃、培养水力机械专业人才,并于当年招收新生60名,规划了水力机械实验大楼的建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科研等工作停止。1968年10月至1969年9月水机专业教师下放到甘肃省泾川县梁河公社农村劳动。与以后的“农宣队”(“农村工作队”)中教师用所学知识为当地农民修复水泵、建水磨、修水渠提灌等工作,使当地的生活用水、磨面和提水灌溉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在支农中,水机专业为当时甘肃最大的景泰川一期提灌工程设计和监制了1200-sh56和1200-sh32双吸泵,解决了工程的关键设备。还有部分教师为临夏县南垄公社建造了一座小型发电提灌站,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969年学校以校办工厂为基地,建立“五·七公社”(或称“五·七机械厂”),进行“厂带专业”,以水机实验车间带水机专业,后又组建了水泵厂(由水机专业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学工”劳动。
1970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对液压技术人才的需求,由水机专业分建了液压专业,1971年,液压专业开始单独招生。
1971年,水机液压专业教师先后分批到“五·七学校”(甘肃工业大学一条山农场)参加农业劳动。1971年,水机、液压专业分别招收“工农兵学员”,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和停止招生后的恢复办学,学制三年,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教学实行“开门办学”方针,把课堂搬到了工厂企业,一直到1976年,共六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
由沈阳水泵厂、沈阳水泵研究所和甘肃工业大学共同编写的《离心泵设计基础》一书于1974年8月出版,在泵行业广泛使用。水机、液压两个实验室于1977年(及后10年左右)也相继基本建成,其中有水力学实验室(有伯努利方程仪、动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动量定律实验仪、自循环流动演示仪)、水轮机实验室(有反击型水轮机试验装置,冲击型水轮机试验装置,全贯流水轮机、小水洞试验装置等)、水泵实验室(有活塞泵实验台、多级泵实验台、离心泵实验台、轴流泵实验台等)、液压实验室(有低速大扭矩马达实验台,高压阀实验台、液压伺服阀实验台、容积调速实验台、液压教学实验台等),以及机械维修小车间(有车床,铣床,台式钻床,木工多用刨,交流弧焊机,等),还有光线示波器、静态电阻应变仪、动态电阻应变仪、晶体管测振仪、晶体管数字测速仪、转速数字显示仪、转速校验器、巡回检测仪、宽频信号发生器、测功机、腐蚀测定仪、声级计、表面张力仪、流线仪、涡轮流量变送器、电动差压变送器等一批测试仪器仪表均相继配套完成,为教学和科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曲折的创业道路,锤炼了一代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质量取胜(1978-1996)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水机、液压两专业招收新生约140名。在1978年2月底入学,学制4年,教学工作又开始走上了正规化。水机、液压专业扬帆启航,开创新历程。
1980年学校组建两个研究室,其中一个是水力机械研究室,开创了我校设立研究机构的历史,也为水机专业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980年建成水机磨蚀实验室(有水力机械过流部件材料的磨蚀转盘机试验装置,冲击型磨蚀试验装置,含沙水泵试验装置,磁致伸缩仪等)。
1984年5月,学校成立了干部培训部,专司成人教育工作,并接受了有关部委和甘肃委托举办的厂长培训教育6期,我院承担了水泵设计、水轮机设计和液压现代控制理论的继续教育数时期,培养学生数百名,为全国除西藏以外诸省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1988年,由我院主导,甘肃工业大学作为董事长单位与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兰州电机厂、兰石厂铸铁分厂、兰州水泵厂、兰州阀门厂、兰州电器厂、甘肃省机械化工程公司联合成立了甘肃省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为地方经济技术服务做出了贡献。
1991年原机械二系分解后,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成立水力机械工程系,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成立液压气动工程系。1996年,水力机械工程系与液压气动工程系组成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
在此期间,恢复了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水力和液压两专业先后有13名教师评定晋升为教授(正高职)职称,还有一批教师分别评定为副教授(副高职)、讲师(中级)职称、构建了教学梯队,是一支勇于奋进,敢于奉献的教师群体,为教学科研的发展努力工作。
1978年水力机械专业开创了甘肃工业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历史,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层次。
20世纪80年代,国家先后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我院曹鹍教授首任水力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我院丁成伟教授任委员兼秘书,我校被定为主持学校。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国内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水机、液压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学科(水力机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也是甘肃工业大学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同年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0年液压传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调整为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随着各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教学模式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促进了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本科教学逐步正规化的过程,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能力,两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较快地发挥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高校恢复高考招生后,编写新教材的工作势在必行。1978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天津召开“高等学校一机部对口专业座谈会”,为落实会议精神,1978年9月我校在兰州主持召开了水力机械、液压传动专业的教材编审会议,商定由我校两专业承接编审“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液压元件”、“水轮机”、“水力机械测试技术”、“离心泵与轴流泵原理及水力设计”等全国统编教材。此后又陆续编审了“流体力学与叶栅理论”等全国统编教材,共约十七部。这些教材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被广泛采用,有的教材多次修订再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后,科研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水力机械的汽蚀与泥沙磨损”、;“混流泵与轴流泵水力模型研制”、“径向柱塞双速液压马达”的研制,“径向柱塞泵”的开发研制、为青海石油机械厂设计安装调试了“高压液压泵阀实验测试台”,1200sh56/1200sh32双吸离心泵的设计、小型水电站的设计安装与人才培训等项目,由我校设计制造,与省电力局水电科研处、省电力研究所、盐锅峡共同研究试验的科研成果“水力机械过流部件材料的磨蚀转盘机实验装置”已为全国不少单位使用。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升了学术水平。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有十几项获得科技成果奖。九名教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三名教师荣获机电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此期间,发明专利数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学术交流 多次。
水机、液压两专业实验室也相继建成,其中有水力学、水轮机、水泵、液压马达、高压阀及液压伺服系统实验台,还有一批测试仪器和设备。总资产上百万元,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在1978年-1996年期间两专业的发展和成绩,成为在国内高校中有着较大影响,位于国内高校同行前列的一流专业,教师队伍受到了锻炼,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奋进求是(1996-2002)
1996年水力机械工程系与液压气动工程系合并组建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教学科研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重新调整,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和历史特点,将流体机械及工程和流体传动与控制两个专业整合成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以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工程方向)和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招收本科生。1998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获甘肃省重点学科称号。2002年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获得甘肃省重点学科称号。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流体机械工程学科和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与行业优势,成为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2000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首次招收4名博士研究生,初步形成了具备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获得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申办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拓展了流体机械与流体动力系的学科范围,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水利水电行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外校学习进修的方式,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在学术界和行业界的影响力,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专业均为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
在此期间,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科研项目与论文数量逐步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五节 科学发展(2002-2015)
2002年10月,在原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机遇,学院进入全面可持续发展时期。
2002年创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使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趋合理协调,规模进一步扩大,构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学科群。2003年水利水电工程和流体力学两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增设了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两专业的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又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样,学院内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的硕士学位培养网点,进一步促进了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全面协调发展。博士生导师数量不断增加,培养人数不断扩大,博士学位教学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7月新的实验办公楼投入使用。
2004年10月学校聘请中科院胡文瑞院士来校工作,办公室设在流体学院。在胡文瑞院士的直接指导下,学院在风能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立了外围买球网风能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12月学院组织召开了全国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术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庄逢甘、崔尔杰、胡文瑞、李家春、刘高联、吕达仁等六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全国近百位专家,甘肃省省长陆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2006年以流体学院为主成立外围买球网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拓宽了对外联系和承接项目的渠道。
2006年,继1998年流体机械及工程获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流体机械及工程、液压传动与控制获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液压传动与控制交叉学科又获省级重点学科称号。
2007年在胡文瑞院士的帮助下,由北京大学支援我校三台低速风洞实验台,在校东区利用原石化仓库建立了面积为900平方米的风洞实验室。2007年4月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成立,2008年1月正式揭牌,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等省领导和相关部门出席揭牌仪式。
2008年创办目录外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9年招生70余名。2005年太阳能与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以上各项工作标志着学院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院的学科已逐渐拓宽,涵盖了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
2009年5月成立了外围买球网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学院也同时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标志着学院又开创了新的发展历程。2007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分别为液压电机叶片泵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气体水合物微观生长过程的定量实验研究,到2015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2007年学院获得国家“973”项目“大型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其中设立五个课题,学院李仁年教授主持一项(大型风力机高性能叶片的气动、气弹与气动声学综合分析研究),参与一项(风力机非定常流动机理和流场结构实验研究),是我校首次获得的“973”项目。同年李仁年教授和李金平教授获得国家“863”项目两项,分别为风力机组叶片的先进翼型族气动数据的粗糙度敏感性研究、太阳热能与生物质能互补的高效规模供热关键技术。
这一时期学院相继承担了一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和甘肃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计划、支撑计划、省长专项等项目,使学院科学研究的层次、规模上了一个大台阶。
学院与企业广泛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壮大学院实力。2004年外围买球网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与山西阳泉机械集团共同组建流体工程中心。2008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批准成立机械工业泵与特殊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7月在泵业基地山东博山成立了科研工作站。2009年8月外围买球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与沈阳工业泵制造有限公司组建工业泵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学院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出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在校东区争取到原石化仓库600平方米的库房,开始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在相关企业建立十几个学生实习基地。学院与企业协作,拓宽了科研项目来源,增强了团队的科研实力,也为企业解决了科技力量不足的问题,是共同发展的途径,取得双利之举。
2011年,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方向、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6月,学院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充分利用校企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学院还分别与大连深蓝泵业、山东双轮、西安泵阀、重庆水泵厂、长沙水泵厂、上海凯泉等十余家国内较具影响力的水力机械制造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大大强化了实践环节的培养。
2011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博士点。2012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原来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根据教育部调整更新后的本科专业目录,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工程方向)调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调整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名称调整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仍沿用原名程。
2013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学校第一个。
2014年,杨军虎教授负责的“流体机械及系统”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及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形成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凝聚力及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
2014年,李仁年教授、冀宏教授等负责的“以产品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以流体机械为例”项目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获批甘肃省流体机械及系统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形成了水力机械复杂流动及其控制、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及气动弹性稳定性、液压元件与数字电液技术、 可再生能源等4个具有较大特色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方向,2012年,学院“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成为外围买球网首批,2013年,学院“现代液压元件与数字电液技术”、“特殊泵与液力透平内部流动及性能研究”成为学校“红柳”学科建设计划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太阳能与生物质能互补供能系统创新团队”获甘肃省委组织部批复。学院这四个团队承担了包括“973”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项目。2015年获学院获批建设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1、 学科方向
学院学科方向不断拓展,涵盖面广,围绕流体机械、目前主要学科方向有: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研究:研究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对流动结构的影响;研究水力机械内的动静叶栅干扰理论、水力机械内的二次流结构及其优化控制、水力机械内的水力激振及流固耦合机理等。
现代液压元件基础理论与应用: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液压阀的基础问题研究;液压变量泵及系统;润滑与密封技术;新材料应用和功能流体控制技术;水液压元件及系统等。
水力机械多相流理论及应用:研究水力机械内的固液、气液两相流流动规律和特性;两相流流场的数值计算与测试;水力机械的空化机理及空化性能研究;泥沙对泵、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磨损特性、及抗磨设计;液环泵、油气混输泵、渣浆泵、螺旋离心泵、污水泵等多相流泵的设计理论及性能优化研究;其它石油、化工、电力、航空、航天、舰船等流体工程中的多相流动问题。
工程机械与特种装备流控技术:工程机械液压技术;液力传动;)液压节能技术;水液压技术 ;环保与新能源装备中的流控技术;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液压元件及系统可靠性研究。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研究:风力机空气动力特性的研究;风力机流场分析;风力机结构动力学分析及风力机空气动力学设计方法研究;大型风力机气动特性及叶轮设计、风力发电工程。
特殊泵的理论及设计:研究特殊用泵内流动理论;舰船用泵、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核主泵、输油管线泵、磁力泵、能量回收液力透平、油气混输泵、杂质泵等特殊用途泵内部流动及其性能的优化研究;研究过流部件对泵性能的影响及性能预测;特种泵设计方法及各种系统中的高效水力模型研发。
流体参数测量与数字电液技术:流体参数测量理论与方法;电液系统半实物仿真;电液数字控制器;电液控制技术与应用等。
泵阀材料:泵阀用高强度材料、高温合金、耐磨材料、耐腐蚀材料;泵阀强度计算和设计;材料表面强化工艺。
磁性材料与磁技术:磁流体密封;高温磁力耦合器与磁力泵;阀控电磁铁与LVDT传感器;空气粉尘检测系统等。
水利水电工程:水电站及水泵站设备运行控制;水工结构工程;西部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应用;泵与泵站的优化运行与调度;泥石流运动机理及防治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咨询;水电(泵)站节能增效改造。
流体力学:叶轮机械流体动力学;多相流动数值模拟及应用;复杂流动模拟与流场控制;流体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
太阳能利用及气体水合物研究:气体水合物理论;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的联合应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西部干旱荒漠化土地的绿化工法:大规模土壤改良工法;干旱土地植被恢复技术;保水和雨水利用技术;大规模绿化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西北干旱荒漠化土地改造与西部季节性疗养产业的联合发展。
2、师资建设
学院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这期间大力引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师资队伍日益充实扩大,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截止2015年8月,学院在岗教师92名,返聘已退休的老教师6名,外聘辅导员2名。有专任教师82名,占在岗教师的89.13%;在职称结构中,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 12 名,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4.63%、28.05%、42.68%和14.63%;在学历结构中,专任教师中博士25人、硕士生56名,本科生1名,分别占专任教师的30.49%、68.29%和1.22%。另有兼职和客座教授10余名,形成一支基础理论强、专业素质高、能教学、善于科研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甘肃省“飞天学者”讲座教授1名、特聘教授1名。学院有两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其中一名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学院有省师德标兵、校十大师德标兵各1名。
3、教学工作
近年来,学院强化了教学工作的领导,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多次举办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尤其通过2006年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和2013年以来的教风学风建设工作,学院教学工作全面推进,各方面都取得佳绩。青年教师南军虎获得了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学优秀奖,被评为2012年度省师德标兵。在教学工作规范化方面成绩显著,形成了人人遵守规范、严谨执教的浓厚氛围,全面完成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成绩优异,获得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建设“优秀单位”称号,杨军虎教授获得外围买球网2014年度十大师德标兵,学院在2013年底的全校教学工作综合成绩排名中取得第一名。2008年、2009年和2012年,流体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液压元件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教学水平达到了新高度。2005年以来,以骨干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参与,相继编写了《液压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等26部教材,在全国高校相关专业中使用。2014年、2015年,学院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截止2015年1月,在校本科生2125名,硕士生226名,博士生22名。
学院2012级热动专业卓越班执行“长短学期结合,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首次实施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多企业协作、分散定制”的企业培养模式,暑假5周全部卓越班学生分散进入企业,指定企业导师、针对企业产品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企业培养计划详细实施办法。
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学院流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开放性实验8个,面向全校所有相关专业,2014年秋季,学院标准化实验室获得校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全校排名第二的好成绩。2014年,由我院杨军虎教授负责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教学团队”获批甘肃省教学团队,该团队立足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打造精品课程平台”,以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为目的,团队中青年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而且个个是科研尖兵,团队中有8名教师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其中青年教师6名。
针对我院各专业均为特色明显的产品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经过总结提升、高度凝练和积极准备,2014年,我院教学成果“以产品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以流体机械为例”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回答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产品设计类专业应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13年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2014年学院全面完成了2013版本科生培养方案,编写修订了培养计划,重新撰写了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和毕业设计工作文件汇编等。
截止2015年,学院先后与5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其中正式挂牌的校外实习基地有28家,每个企业均配有与本科专业相关的高级技术职称及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导师,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加深对所学专业更深刻的认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2年—2014年学院先后与沈阳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大连深蓝泵业、西安泵阀、山东双轮股份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些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应于相关专业或者专业方向,目的和内容明确,项目内容丰富,场地和设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主要用于各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且行业相关单位资助学院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及毕业设计工作。
学院制定并完善了学院教育管理文件和质量标准文件,完成了实习基地情况汇编,使实习更加规范。其中基本教学管理制度文件汇编40种,学院教学质量标准文件汇编25种,学院新专业建设文件汇编15种。
通过这些措施,使学院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形成了人人遵守规范、严谨执教的浓厚气氛。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5、科研方面
科研项目不断增多,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13项,其中国家“973”课题、子课题3项,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6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项,实现了学校在国家“863”、“973”项目上零的突破。科研进款达到68563.1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3383.4万元,横向科研经费3539.7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横向课题21项,获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项目。2014年学院科研进款达到1024.3万元。
近10年来,学院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甘肃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发表论文1388篇,其中被EI、SCI等三大索引收录220篇,权威期刊论文125篇。在2008年、2014年学校科技大会,学院两次被学校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以学院师资和科研设备等为依托成立外围买球网阳泉水泵厂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经委,2003年)、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科技厅,2006年)、浙江省温州泵阀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外围买球网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浙江省科技厅,2008年)、机械工业泵及特殊阀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8年)、甘肃省液压气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科技厅,2012年)、流体机械及系统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科技厅,2014年)和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科技厅,2015年),除此以外,还有校级研究院及企事业合办的研究中心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拓宽了学院发展的空间。
6、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
学院实验室前身是1965年从东重搬迁入甘肃工业大学的水力机械实验室,1970年代末基本建成,当时包含水机、液压两个实验室,其中有水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水轮机实验室、水泵实验室、液压实验室,以及机械维修小车间。
1989年,液压实验室在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先进实验室称号,同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实验室”和“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室”获“甘肃省先进实验室”称号。2003年开始扩建实验室,2004年7月新实验楼3170平方米投入使用。新建了水利水电工程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水泵综合测试中心、流体力学实验室、气动实验室、水液压实验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加上原有水机、液压实验室,组成学院现在的流体工程实验教学综合实验中心,面积达4700平方米,设备总动力达1300KW,总资产达3000万元。利用日元贷款,新建了水泵开式实验台、闭式实验台、固液两相实验台、气液两相实验台;购置更新了一批测试仪器与设备,先后投入教学设备经费344余万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大幅增加和更新换代,拥有热线热膜风速仪(IFG300—A)、粒子动态分析仪(PDA)、粒子图象速度场仪(PIV)、计算传热学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D-star软件、 FLUENT软件、FINE软件等)、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 ((COMSOL MULTIPHYSICS((FEMLAB))、超声波流量、颗粒分析仪、光线示波器等大型仪器,2012年,学院冀宏教授负责“复杂流动测量与可视化研究平台”获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金资助,在此资助下学院新增高速摄像机、自动变焦三维表面测量仪、油液清洁度检测仪等230多万元的高精尖实验仪器设备,为流体机械和液压元件的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流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成为专业实验项目广泛,测试手段先进、功能强大的实验教学中心,可以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教学和科研实验研究,实验仪器设备完好,使用效率高,满足教学需要。中心实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2012年成功申请为甘肃省流体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获批为甘肃省流体机械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建设加快发展,教学实验条件基本完善,确保了学生实验开出率达100%。修改完成了“流体工程实验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以及“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整治了实验室的环境,编制了实验教学展板等。自制了如DSS-1型多功能水力学实验仪等实验教学设备,使教学实验全面满足了教学要求。
经过50年的发展,学院实验室已经发展为包含流体机械及工程实验室(水机实验室)、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气动实验室、水液压实验室和水泵综合测试中心、流体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等8个实验室和2个测试训练中心,同时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
学院成立伊始就建立了资料室,在原有水机、液压专业资料的基础上又扩充收集各类(种)论文、期刊、教材、参考书籍等。涵盖面广、数量多。其中书籍1855册、期刊37种,以及近年来的教学科研资料,基本上满足学院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需求。
7、学术交流和行业活动
能动学院教师长期坚持参加国际、国内交流,经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传统及氛围,教师们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行业标准及行业理事会议,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讲学,建立了与国际前沿学术、及国内同行间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每年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十余次,每年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访问十余人次。在交流中扩大了影响,加强了实力,增进了友谊。
1983年,学院邀请日本东北大学村井教授、日本横滨国力大学工学部黑川淳一教授来学院讲学,1993年邀请德国BOSCH公司齿轮专家、日本上智大学工学博士築地徹浩教授到学院讲学,同年美籍华人高德瑜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来学院进行学术指导、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康琦研究员来为学院师生做学术报告。同时,学院老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也逐年增多,2004年,齐学义教授参加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五届亚洲流体计算动力学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2005 年,冀宏教授应邀参加日本流体动力学术会议并作特别讲演,2012 年,李金平教授受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到UNLV交流从事微藻生物质研究,李仁年教授、杨从新教授到欧洲参加风力机交流,李仁年副校长带领能动学院教师参加26届国际水力学会议,多名教师就各自的研究工作做学术报告,2014年,冀宏教授参加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流体动力学术会议(9IFK),并做主题报告,。
学院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行业交流活动:2007年学院承办“全国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崔尔杰、胡文瑞、李家春、刘高联、吕达仁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2009年学院承办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泵业分会第六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2010年学院主办“第一届中国—日本流体动力主题论坛”,为中日两国流体传动与控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平台,并同时承办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四届四次会议”,与会人数达320多人。2011年承办“第四届全国水力机械及其系统学术会议” ,2012年承办“海峡两岸‘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标准工作组第五次会议”,加强了与行业的沟通和交流。
学院参加了全国本行业的几乎所有的学术团体和行业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加的学术团体与组织主要有:
教育部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机磨蚀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教育协会机械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理事
中国农业机械工程学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委员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委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机械类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流体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单位
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国泵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国水轮机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国水轮机专业委员会成员
全国泵专业委员会成员
全国大电机、水轮机情报网网员
全国水泵情报网网员
全国水轮泵标准化委员会成员
甘肃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甘肃省动力工程学会理事
甘肃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水力学会理事
中国泵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8、党建和学生工作
学院成立后的几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目前是学院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教学科研成果也最为显著的时期。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日新月异。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培养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为目标,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的党政工作要点,以党建为龙头,抓党建、促团建,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并取得一定成绩。每年开办两期党校培训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40人;发展党员160人,学院党员人数占全体师生人数的17%以上。2007年学院党委获得全省高等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先进集体。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本着“过程管理严格规范,思想教育深入有效,学风建设注重实效,团学工作突出特色”的思路和“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负责”的思想,在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内容的各项工作中,实事求是,在落实上做文章,“切实抓督察落实、努力抓严格管理、深入抓教育引导、认真抓巩固提高”,从而使学风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和可喜的成绩。学院多次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为100%,学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始终将培养锻炼学生、造就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为目标之一,结合国家西部能源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积极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学院学生展现出了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在各类评比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秉承积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传统,每年均通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和学科竞赛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近年来,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学生达500多人次,同时获得了一批荣誉,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奖、首届中国节能环保设计大赛二等奖、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学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