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毕业时节,大西北的夏天刚刚来临,毕业班的同学就要各奔东西了。大学,是我们一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我们要努力学习、汲取养分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过往、年华的印记。不管你是不是毕业生,都要来感受一下老毕业生的工大情缘,看看他们的记忆里有怎样的工大故事,想想我们以后的征程要如何出发。
田少民:(成都校友,1958级机制专业,现任成都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我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戚蕴玉老师,她温文尔雅,对我们无论从生活还是学习都照顾的很好。来到工大之后,我就赶上了全国大炼钢铁,除此,还参加过很多次劳动,像崔家崖修水渠等。紧接着又是3年困难时期,我记得当时吃的最多的是小米、土豆煮稀饭,同学们个个都有一个大盆,因为吃干饭的机会不多嘛。为了能吃饱饭,同学们最喜欢去兰州通用机械厂等单位实习,因为工厂的口粮要多一些。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一群工大的好老师。教电工学的刘美玲老师,上海人,她的脚虽然有一点残疾,但做事亲力亲为,认真仔细,带我们去洛阳一拖实习,她指导我们非常悉心,个人动手能力很强;教机械原理的汪朴诚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的一项学术成果发表在当时的《机械工程学报》上,在出成果的过程中,他总是有意识的让我们帮他抄手稿,为的就是让我们耳濡目染,也能学会如何做学术、写论文;教务长魏庆同老师,对待学生亲切热心,我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余量计算新法》,他知道后,非常高兴,专门用铜版纸印刷出来和其他高校交流,这种鼓励方式对我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本科生来说,真是充满了感激。还有教毕业设计的王明德老师、数学老师段子美等等,这些老师很多都是从西安交大过来的,学术水平非常高,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在不断的努力,这种上进、求实、认真的精神,是我们工大学生一生受用、无法替代的财富。
王前庄:(哈尔滨校友,1980级水机专业,现任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在我的印象中,张凤羽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她对学生特别负责、充满爱心,每天自习都来教室,给同学们主动答疑。我记得有一年有中国女排决赛比赛,大家都非常想看,但学校没有电视机,张老师就主动让学生到家里看电视,还给大家包饺子吃。她经常叫学生到家里吃饭,与学生谈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照顾,使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学子在大西北也享受到家的温暖。我们毕业后,张老师也一直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觉得,张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我到现在一直认为,“育人”是教师首要的责任,要处处引导和感化学生。一个好老师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有机会我一定要回去看望我的老师。
张杰:(哈尔滨校友,1982级矿机专业,现任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核电事业部副总经理)离开家乡到兰州求学,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同学之间感情很深,感觉一个班的同学就像亲兄弟。有一年元旦,我在兰州火车站买到5只野鸡,坐火车带回牡丹江,上车时将野鸡挂在货车窗外,最后都被冻住了。那时车慢,还要倒车,要3、4天才能到家。我有同学家在西安,我们放假晚,火车开到西安站的时候,我的同学就到站台上给我们送吃的。
李小龙:(哈尔滨校友,1986级焊接专业,现任黑龙江省机电设备招标局副处长)赵仕茹老师为人很好,当时我普通化学这门课的摸底考试不及格,赵老师到我宿舍来单独给我辅导。当时已经是冬天了,很冷,她坚持每周来三次,每次都给我辅导到很晚。后来这门课我考到了70多分。当时陈剑虹校长给我们教授断裂力学。他首次上课时,让两个班中前10名的同学站起来,很严肃的说:“你们学习好,所以你们这门课不及格!除非你们在这门课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把我难倒,否则就别想及格。”最后,真有个同学就做到了。还有一年,学生觉得食堂伙食不好,意见很大,给校长反映情况。陈剑虹校长当即表示要陪大家吃半年食堂。于是,我们每天吃饭都能看到他,每顿饭他都来吃,而且此后食堂所有菜品的账目都有了公示。1个月后,食堂的面貌就有了很大改善。
来源:外围买球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