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伟同志,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首批陇原青年英才(202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名师(2021年)、第十五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甘肃省“三区”科技人才以及外围买球网红柳优秀青年人才、杰出青年人才计划。曾获“互联网+”、“挑战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和学校“红柳优秀导师”“三育人奖” “优秀班主任”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20余项。
社会兼职:高质量T1期刊《食品工业科技》青年编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甘肃省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和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库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科普专家,甘肃省省级食品检查员,甘肃省第一批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甘肃省微生物学学会副秘书长,兰州市科技青年联谊会副会长。
一、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影响力
任海伟同志始终恪守“立德树人,诚以待人,勤于事业”的导师教诲,坚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初心使命,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2008年硕士毕业后到外围买球网工作至今,先后承担本科生《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生物工程设备》《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食品质量管理》和研究生《生物化工与生物反应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科学研究与写作方法》《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改革与创新,将学科前沿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培养,将晦涩难懂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与工程设计和实际案例与设计项目相互融合,将教学内容以工艺为主轴再造重构,融入“道器合一”、国家安全观和生物经济等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新思路。他先后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项,主持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和校级教研项目5项。主编出版校级规划教材《食品工厂设计》1部,参编《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制药设备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英语》《食品安全学》和《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等高校教材5部,撰写发表教研论文9篇。主讲《生物工程设备》入选学校混合式教学课程,《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入选校级一流课程和校级示范性混合式教学课程,《论文写作指导》入选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
作为学校一流红柳重点建设专业责任教授(2020-2022)和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2019年7月-),在学校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与学院班子和广大教师齐心协力,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研教改等方面踔厉奋发,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聚焦行业社会需求,注重内涵建设,实现了专业建设质的飞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入选学校一流红柳重点建设专业(中期考核优秀),2021年顺利入选甘肃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生物工程专业2022年入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于2023年获得工程教育认证“通过”结论。2023年3月以来,积极牵头承办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研讨会暨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述二个会议将于7月18日至22日在兰召开,这也是学院首次承办全国性质的教学会议,对持续提升学院本科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科影响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022年3月至今,牵头组织申报学校“生命科学与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并成功获批,2023年3月牵头申报生物制药(083002T)新工科专业。在这些涉及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的历史性事件中,任海伟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与广大教师一道,加班加点,全力奋进,努力取得工作实效。
二、坚持创新引领,构建“红柳创客命运共同体”
创新创业教育是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社会行业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任海伟同志“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努力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依托《食药资源开发与清洁生产》等创新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双碳目标、循环发展和生物智造等国家战略,鼓励学生“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从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开展选题,从课程学习中汲取理论知识养分,从“双创”竞赛中找差距、知不足,进而主动求学,学好专业知识。他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深度挖掘改进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担当、勤奋求实的新时代生命“创客”。
近年来,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机制,他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获奖40余项,累计受益学生近300人(次)。依托学校“红柳创新创业大讲堂”,开设全校范围学科竞赛辅导讲座10余次,牵头负责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竞赛等2项国家级重点竞赛,积极承办省级学科竞赛。他培养的学生多数在工作岗位中崭露头角,并取得骄人成绩。如,金徽酒公司工作的201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李彦涛校友先后获得“陇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职工发明家”等荣誉称号,为公司物联网系统电源设计、窖池养护液研发、掩汽法摘酒等工艺改进作出积极贡献,该同学于2023年被推荐参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有的学生被推免保送攻读硕(博)士研究生,汪可馨(武汉大学)、陈鑫(南京农业大学)、孙亚楠(江南大学)、裴佳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李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同学推免至双一流高校学习深造。这些优秀学生“业绩突出、勤奋修业”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赞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优秀学生的“朋辈引领”,生命学子在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意气风发、破浪而行,先后涌现出了学校“十佳标兵班集体”“十佳个人”等优秀集体和个人,研究生录取率位列学校前茅,充分展现了生命学子的风采。
任海伟同志从2019年开始参与学校红柳创客梦工厂的“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创业实验班”建设工作,至今已招生四期,共计140余名学生。实验班以创新创业系统教育为基础,以生命科学与健康专业教育为支撑,以生物资源开发和产业化为实践抓手,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为健康产业和健康中国服务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通过三年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创新课程、创新讲座、创新项目、创新竞赛、游学体验“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创想、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见“六创融合”的教育生态模式。每期实验班结束,所有学生都能实现项目和竞赛获奖的100%全覆盖。
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他经常鼓励同学们瞄准学科前沿,广泛涉猎文献,勤于调查研究,端正科研习惯。先后有3名硕士生入选甘肃省研究生“创新之星”,1人立项获批学校研究生科研探索项目和优秀学位论文,11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16名研究生在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并多人考取南京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博士研究生。他先后主持甘肃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其中 “新工科背景下生命学科类专业“12345+X”双创教育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实践”荣获2021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充分体现了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2021年,他入选学校“红柳优秀导师”和“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并组建了一支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正在打造“为学生成长成才领航,为生命学科类专业学科发展助力”的生命科学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客命运共同体”。
三、坚持科研“接地气”,服务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广泛深度融合了医药、健康、农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近年来,任海伟同志作为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资源开发与环境健康研究团队”负责人,秉承“绿色、低碳、可持续、循环发展”理念,依托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和红柳一流交叉学科团队优势,以农畜产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健康功能产品研发与活性评价、绿色低碳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废弃物高效高值循环利用为重点,综合食品-生物-材料-能源-化工等多学科,开展特色农产品贮藏与保鲜加工、生物基智能活性包装材料、生物质生化转化利用、微生物资源与环境健康等研究工作。团队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重点项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知识产权计划等在内的省部级项目28项,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一种中药渣制备微晶纤维素的方法”和“一种高梁秸秆制备微晶纤维素的方法” 等15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1项技术转让给兰州名德药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服务帮助该企业入选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多用途多功能的纤维素微晶和纳米纤维素”成果在欧美同学会第二届“双创”大赛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赛事中荣获全国三等奖。参与完成的“甘肃省地理标志产品(食品)标准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农业废弃物高效能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分别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出版《甘肃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甘肃省地理标志集萃》等2本专著,为宣传我省特色生物资源和“兰州创卫”做出积极贡献。相关研究工作和产业技术服务案例为“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级评价作出积极贡献,为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教以来,他深切感受到“教师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教师人生”需要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未来;“教师人生”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未来,他还会继续怀着对教育科研事业的敬畏和崇敬之情,以饱满热情、昂扬斗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心治学,厚德博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做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挥洒奋进求是之汗水,助力专业学科高水平发展,再攀高峰。